阿斯伯里复兴:两年后——我们都可以成为复兴的承载者
阿斯伯里复兴始于2023年2月8日,在一个人口约6,000人的不起眼小镇——肯塔基州威尔莫尔,这里坐落着一所规模不大的神学院。很少有人会预料到,一场影响世界的属灵觉醒竟会在这样的地方发生。然而,在阿斯伯里大学本该是一次普通的礼拜堂聚会后,学生们发现自己无法离开,被敬拜和祷告的强烈氛围深深吸引。原本自发的时刻演变成一场持续16天的不间断复兴,吸引了来自260多所大学和多个国家的约50,000至70,000名访客。圣灵的意外倾注点燃了人们的心,礼堂被填满,溢出的会众挤满了周围场地,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人群到来,日均约10,000人,渴望与神相遇。见证、敬拜和祷告的声音在校园中回荡,并激发了其他基督教大学类似的属灵运动。在这个充满怀疑与纷扰的时代,这场意想不到的复兴之火熊熊燃烧,深深铭刻在所有经历过它的人心中。
离家背井水顺服神圣祷告的呼召
随着阿斯伯里复兴两周年的临近,我们再次被提醒——持续祷告与神的完美时机的力量。2023年2月8日,一场普通的晨间礼拜,竟演变成圣灵的大规模浇灌,吸引了全球数万人。然而,在这场复兴爆发前的多年里,廖鸿图牧师博士(Rev. Dr. Leow Hong Too)和他的妻子李慧仪师母 (慧仪师母 Lee Wai Yee) 已经在顺服神的带领下,为阿斯伯里和威尔莫尔(Wilmore)地区的复兴祷告。
七年前,神呼召廖牧师为阿斯伯里和世界复兴祷告。在疫情爆发前,神带领他做出一个看似不合逻辑的决定——辞去在马来西亚神学院的教职,全心投入祷告的服事。在这七年里,他独自或与小群信徒长期祷告,直到第七年,神所应许的阿斯伯里复兴以及世界复兴开始发生。
在觉醒爆发前三年半,廖牧师和 慧仪师母离开马来西亚,响应神的呼召,前往阿斯伯里,为复兴代祷。每天,他都被人看到在阿斯伯里神学院和大学四处行走,举手祷告,相信神会在祂完美的时间施行工作。 (参阅:https://bit.ly/4hBjoOU )
2022年5月,神带领他们离开阿斯伯里,前往纽约市的一个无家可归者事工。尽管如此,他们心中依然坚信,他们所祷告的复兴即将来临。几个月后,复兴真的降临了。
这些经历,正如神一贯的作为,往往超越人的理解与逻辑。
实兆远的复兴基地
在马来西亚,一个类似的呼召正在发生。新加坡政府退休官员潘但以理牧师(Pastor Daniel Allan Phua) 被神召回马来西亚。出乎预料之外,神巧妙安排,他和团队正式在实兆远的土地上开始祷告的那一天,正是阿斯伯里复兴爆发的同一天。他的使命非常明确——为马来西亚的复兴祷告。
几个月前,潘但以理牧师第一次听到神的呼召时,他内心有挣扎。在新加坡和海外多年服事后,他没有想到神会呼召他回到自己的祖国。然而,当他驾车进入马来西亚时,圣灵强烈感动他,使他泪流满面。他突然意识到,尽管他有丰富的事工经验,但他从未真正为马来西亚的复兴迫切祷告。
就在阿斯伯里复兴爆发前的几个月,圣灵感动潘牧师,踏上马来西亚的复兴之旅。他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,但他决心不断祷告,让圣灵带领他前行。他最终被引导,与卫理公会荣耀唐(Shekinah Methodist Church)的倪福齐长老(Elder Nga Hock Cheh)联系。在数次在线会议与祷告之后,他明白,神呼召他不仅要持续每个月带队代祷,还要预备其他复兴的相关工作。
荣耀堂的信心传承
在马来西亚霹雳州的实兆远,矗立着霹雳州最大的教堂——卫理公会荣耀堂,拥有可容纳 3,000 人的敬拜大堂。早在阿斯伯里复兴爆发七年前,倪福齐长老因神的呼召,开始建造这座庞大的教堂。尽管当时他的会众仅仅一百多人,他依然顺服神的带领。这种举动在人看来毫无逻辑,甚至在如今,教会的成员数量也没有大幅增长。
多年里,这座宏伟的建筑几乎空置。在整个霹雳州,没有任何教会能容纳 1,000 人,更不用说 3,000 人。这让潘牧师不禁疑问:为什么要建造如此庞大的教堂? 在 2016 年,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马来西亚会需要这样规模的敬拜场所。
然而,这个故事的开端比这更早。
早在三十年前,神已在感动一位实兆远律师的心。他原本在大城市有着大好的事业前途,但在1979 年年底,神呼召他离开舒适圈和社会地位。倪福齐长老顺服神的带领,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,在1980年1月2日回到家乡,开始自己的法律事务所。
当时的实兆远是一个偏远、交通不便、发展缓慢的小镇,年轻人离乡求学后大多不再回来,导致当地教会缺乏年轻一代的兴旺。在人看来,这里根本不可能成为复兴的摇篮。
然而,神的计划从不渺小。拿督陈培春(Dato’ Ding Poi Chung),作为建筑委员会的副主席,曾认识主前,在该镇建造了最大的佛教寺庙,这本身就是一个见证。而正如萧祖泰长老医生(Elder Dr. Seow Chu Tai)所见证的那样,卫理公会荣耀唐(Shekinah Methodist Church)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承载和分享神国的异象,并积极参与跨教会、跨文化和跨国基督徒事工。
这座教堂不仅是一座建筑,它是神为复兴所预备的器皿。它像一艘诺亚方舟,凭信心建造,等待复兴的浪潮。
实兆远的转变
在2023年2月,潘牧师从新加坡归来,回应呼召,重新走回信仰的“古道” (耶利米书 6:16),点燃过去复兴的火。与复兴者廖鸿图牧师一同——他使卫理公会荣耀堂成为马来西亚的复兴基地——以及其他受邀来助燃火焰的牧者们,举行了许多聚会。接下来的事情打破了所有预期。这个曾经从未看到座位坐满的教会,突然间座无虚席,现场涌入了惊人的2,500人,梅坚成牧师(Rev. Raymond Mooi)的福音医治聚会,将近5,000通过线上参与了。这是多年来教会首次观众人数突破1000,达到一千人。上一次是在2016年,当时‘’弥撒雅‘’音乐神剧在刚建成的荣耀堂圣殿举办,当成献堂礼,那个时候,整个圣殿共有2300票位被认领,但四捨五入仍未能说是到达3000人。建堂后7年,2023年复兴之年开始时,人数四舍五入后达到了 3000 人。
实兆远——这个曾被遗忘的小镇,成了神计划中的关键一环。 它本被视为毫不起眼,却被神用来彰显祂的大能。这证明了:复兴不只发生在我们期待的地方,而是发生在信心顺服的地方,即便看似不可能。
对于属灵有眼光的人,这一切都是神完美时间的见证。等待从未白费,预备从未浪费。复兴的洪流已经冲破闸门。
而这,仅仅是个开始。
我们都是复兴的承载者
但复兴不受地域限制,我们每个人都是复兴的承载者, 不是靠我们在肉体里的奋斗,而是靠我们顺从圣灵的带领 (万军之耶和华说: 不是倚靠势力, 不是倚靠才能, 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。 撒迦利亚书 4:6)。无论我们身处家中、学校、职场或教会,我们都被呼召去承载神的同在,点燃人心,带来改变。
阿斯伯里复兴所释放的同一位圣灵,如今仍然在我们里面运行。
当我们纪念这场复兴时,愿它不仅仅成为一个回忆,而是一个行动的呼召。复兴不是一个地点,而是一种生活方式。 愿我们像廖鸿图牧师博士、李慧仪师母、潘但以理牧师、倪福齐长老等其他信心伟人一样,持守祷告,预备自己,迎接神下一次伟大的作为。
问题不在于复兴是否会再次降临,而在于我们是否已经预备好承载它。
Leave a comment